就像大多數的球類項目,棒球這項運動,也是以得分高低來比出勝負的。誰能在上壘後順利繞完所有壘包,回到本壘次數最多的,誰就勝出。因此我們看棒球攻擊方,比較像是在玩接力賽,有人上壘有人推進,團隊合作之下所得的分數,往往比起個人猛敲 Solo Home Run,要來得有效率得多。
以美國大聯盟為例,目前團隊上壘率最高的是洋基隊的 0.36,最低的是白襪隊的0.304。也就是說,前者打完一輪九個人次,平均會有 0.36*9=3.24個人上壘,或者更好的狀況,4個人上壘。但倘若這四個人都是四壞球或者一壘安打上壘的,後續的打者無法給予推進壘包的相關援助,那麼他們頂多只是"擠"回來一兩分。再假設,白襪隊的上壘率雖然低,每輪只有0.304*9=2.74個人上壘,或者更壞的狀況,僅僅2個人上壘,但後續打者皆能善盡推進壘包的責任,說不定這2個人藉著速度、趁傳、犧牲短打、高飛犧牲打或其它各種推進戰術,也能通通跑回來得分,而和前者維持平手甚至超前的局面。
上面這個例子或許不夠常態,但至少說明,光靠上壘率,並非團隊得分的唯一手段,推進壘包的效率高低,說不定是另一個同等重要,或者更重要的得分關鍵因素。
近代棒球對於如何定義和量測上壘率,已是早有共識。一般我們看到的計算公式,是像這樣的:
OBP (on base percentage)= (H+BB+HBP)/(AB+BB+HBP+SF)
H: 安打數
BB:四壞球總數
HBP: 觸身球總數
AB: 打數
SF: 高飛犧牲打總數
以文字描述的話,就是:
每位打者在他足以主動掌控的範圍內,每次上場打擊完,能夠站到壘包而不出局的比率,就叫做上壘率。那麼,我們又要如何去測量一個團隊的 "壘包推進效率" 呢? 有人會說,看殘壘數(LOB)啊,殘壘數少的,代表這個球隊的推進效率不錯。但進一步深究,這是不夠準確的。原因在於我們看到的 LOB,通常是每場比賽的團隊殘壘總數,也就是每一局結束之後的殘壘數相加之後的結果。不但每局中間的推進過程你看不到,先前究竟得了多少分數才留下這些殘壘數的,你也不清楚。而所謂成功推進,實際代表的是什麼意義? 把一個人從一壘送到三壘,結果 3 out 之後卻還是回不來,這算不算成功推進?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
所以幾經思考之後,我們把 "團隊推進效率" 定義成:
每一位上到壘包的打者,最後被成功推進到本壘得分的比率。計算公式如下:
ROB (run on base)= R/(H+BB+HBP+因防守方失誤而上壘的次數)
或者也可以寫成這樣:
ROB (run on base)= R/(H+TPA-AB-SF-SH)
R: 總得分
TPA: 總打席
AB: 總打數
SH: 犧牲短打的次數其次,因為 "上壘" 和 "推進"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,其中之一不存在,得分效果皆等於零。所以我們把上壘率 OBP 乘上壘包推進率 ROB,就可以看出一個球隊的得分能力如何:
OBPxROB= ((H + BB + HBP) / (AB + BB + HBP + SF))x(R/(H+BB+HBP+因失誤上壘數))
如果採取大數法則,將 "因失誤上壘數" 略去不看的話,那麼分子分母的
(H+BB+HBP) 這個部份,恰好可以抵消。因此最後的結果就變成:
R / (AB + BB + HBP + SF)
或者進一步約略等於:
R/TPA
什麼意思呢? 其實就是"
團隊當中,每個打席能替他的球隊爭取的得分數",我們也可以說它是 "
每打席的得分貢獻度"
所以我們的公式最後演譯成這樣:
團隊中每打席對得分的貢獻度 = 上壘率 x 壘包推進效率
依上述的 ROB 公式來看,目前全聯盟壘包推進效率最高的,是老虎隊的 0.425,代表他們每次有人上壘,就有高達 42.5% 的機會替球隊得分。最低的是運動家隊 0.326,換句話說,最會推進的球隊和最差的,之間有
(0.425-0.326)/0.425= 23.3% 的落差。而前面舉過的例子,上壘率最高和最低的之間落差則為
(0.36-0.304)/0.36= 15.6%換成你是球隊的 GM,你願意花更多時間去經營哪一塊 (
上壘率,or 壘包推進率?),才能讓球隊的得分更高,更容易贏球呢? 答案其實是很清楚的。
底下是截至 2007.6.13,全聯盟各隊的一些數據統計,左鍵點擊可放大。包括本文當中提到的壘包推進率 ROB,依公式預估的每打席得分貢獻度,以及用 R/TPA 得到的實際每打席得分貢獻度。另外與壘包推進比較相關的,具有指標意義的 isoP(power)、SB(velocity) 等資料也一併列入。從這張表,其實還可以帶給我們更多思考和討論的樂趣,這部份就留到下次再談了。